- 代表药:雷尼替丁、法莫替丁、西咪替丁(副作用较多,已少用)。
- 适用:轻中度gerd、溃疡愈合后维持治疗、夜间反酸。
(二)抗酸药(直接中和胃酸,快速缓解症状)
- 机制:弱碱性物质中和胃内胃酸(ph值↑),降低胃蛋白酶活性,缓解烧心、胃痛。
- 代表药:
- 铝碳酸镁(达喜):中和胃酸,同时吸附胆汁,保护黏膜,咀嚼后起效快(10分钟内)。
- 氢氧化铝、碳酸氢钠: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,长期用可能引起便秘(铝剂)或腹泻(镁剂)。
- 适用:烧心、反酸的临时缓解(不超过2周),不用于长期治疗。
(三)胃黏膜保护剂(修复\/保护胃黏膜“屏障”)
1 黏膜覆盖型
- 机制:在胃酸环境下形成黏附于黏膜的保护膜,隔离胃酸、胃蛋白酶、胆汁等损伤因素。
- 代表药:
- 硫糖铝:需酸性环境起效,餐前1小时服用,可能引起便秘。
- 胶体铋剂(枸橼酸铋钾、果胶铋):除保护黏膜外,还能抑制hp(用于四联疗法),服用后大便呈黑色(正常现象)。
2 促进修复型
- 机制:促进黏膜血流、黏液分泌,增强防御功能。
- 代表药:替普瑞酮、瑞巴派特,常用于慢性胃炎、溃疡辅助治疗。
(四)促胃肠动力药(改善胃蠕动,缓解腹胀、早饱)
- 机制:增强胃排空,协调胃肠蠕动,防止反流(尤其适用于胃动力不足或蠕动紊乱)。
- 代表药:
- 多潘立酮(吗丁啉):阻断多巴胺受体,促进胃窦收缩,仅限用于消化不良的“对症治疗”,心脏副作用风险需警惕(建议短期用,每日≤3片)。
- 莫沙必利:激动5-ht4受体,促进全消化道蠕动,副作用较小(偶见腹泻)。
- 伊托必利:兼具多巴胺拮抗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,增强胃动力。
- 适用: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轻瘫、反流病(联合抑酸药)。
(五)抗幽门螺杆菌(hp)药物(需联合用药,“四联疗法”)
- 标准方案(10-14天):
1 ppi(如奥美拉唑)+ 铋剂(如枸橼酸铋钾)+ 2种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+克拉霉素\/甲硝唑\/呋喃唑酮)。
- 抗生素机制:
- 阿莫西林:破坏hp细胞壁,杀菌作用强(需青霉素不过敏)。
- 克拉霉素:抑制hp蛋白质合成,耐药率较高(需根据药敏调整)。
- 甲硝唑\/呋喃唑酮:抑制dna合成,适用于耐药菌株。
- 关键:足疗程、足剂量,避免漏服,停药4周后复查hp是否根除。
(六)助消化药(辅助改善消化功能)
- 机制:补充消化酶或促进消化液分泌,缓解食物滞留、腹胀。
- 代表药:
- 复方消化酶(达吉、慷彼申):含胃蛋白酶、胰酶等,帮助分解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。
- 米曲菌胰酶片(慷彼申):适用于胰腺功能不足或胃动力弱导致的消化不良。
(七)其他对症药物
- 解痉药(如匹维溴铵):缓解胃痉挛性疼痛(尤其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胃绞痛)。
- 益生菌(如双歧杆菌):调节肠道菌群,改善hp感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的腹胀、腹泻。
三、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
1 按需用药:
- 急性症状(如烧心、胃痛):抗酸药(铝碳酸镁)快速缓解,配合ppi短期控制。
- 慢性疾病(如溃疡、gerd):ppi需足疗程(溃疡6-8周,gerd 8-12周),逐步减量。
2 避免滥用:
- ppi长期使用(>6个月)可能增加骨折、肺炎、肠道感染风险,需医生评估。
- 促动力药不建议用于肠梗阻、消化道出血患者。
3 针对病因:
- hp感染必须规范四联疗法,不可单独用抗生素(易耐药)。
- 功能性疾病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(如戒烟酒、规律饮食、减压)。
总结
胃部疾病“三分治七分养”,药物是“救火队”,但规律饮食(避免过饱\/过饥、少吃辛辣刺激)、管理压力、定期体检(尤其hp筛查、胃镜)才是“防患未然”的关键。若出现持续呕吐、黑便、体重骤降等“报警症状”,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