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剧都被逼成了快枪手,生动诠释了何为乙方的卑微,写出的剧本得满足资本方的要求,不然人家不给批钱啊!
最后导演成了补锅匠。
一边忍受主演频繁扎戏导致的无法入戏,演技浮于表面。
另一边还要规划好拍摄周期,制造条件好让主演更方便的扎戏。
属实人格分裂。
至于制片人,人家老板早就回本了,剩下的也就走个过场。
还是那句话。
赚钱嘛!
不寒碜。
你说在这种氛围下,哪还有人能沉下心来打磨作品?
当然,某赛博妲己除外。
说曹操,曹操到。
《那些年》拍摄转场间隙,郭凡便找到张潇辰聊天倾诉。
从朋友那,他或多或少了解了当前行业的整体趋势。
当初一个好好的法律系毕业生,郭凡选择考了电影学院的研究生,自然是在这一行业有所追求,想要成就一番事业。
结果现在行业变成了这个鬼样子。
演员无心表演,整天想着炒作流量。
编剧忙着改稿,改到甲方满意为止。
导演毫无权利,只能戴着镣铐跳舞。
他郭凡可是梦想当大导演,拍大片的男人,不是来当糊裱匠的。
迷茫,还是迷茫。
张潇辰当然明白郭凡此刻的想法。
圈子里从来不乏聪明人,相信只要脑子清醒,就不会意识不到当下的风气,对行业危害有多大。
但人嘛,总是更在乎眼前利益,聪明人也不例外。
不过郭凡算是个例外吧,张潇辰也愿意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,成为星辰影视帝国的一部分。
“我知道你对当下整个行业的发展抱有疑虑。”
“不过你先别急!”
“因为急的还在后头呢!”
看着一脸苦大仇深的郭凡,张潇辰下意识开了个玩笑,直接把郭凡干懵了。
“好了,开个玩笑而已!”
“慌什么?天塌了也有高个的顶着!”
“先脚踏实地把当下的每件事做好,这个行业从来不乏奇迹。”
郭凡听完也是瞬间冷静下来。
是啊!他不过一介实习生,连导演门都还没摸透,谈什么宏观大势?
先老老实实把《那些年》拍完吧!
至少在《那些年》剧组,他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。
另一边,张潇辰可没这么想,他甚至在心里感慨道:
“郭凡,你曾经就是这个圈子里最大的奇迹。”
随后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打印出来的稿件,递给郭凡:“这个你先拿着,下班回去了再看,看完有什么想法可以来找我聊聊。”
“流浪地球?”
郭凡接过稿件,看着封面的四个大字有些疑惑。
不过很快,他就暂时把疑惑抛到一边。
张潇辰说得对,还是先把眼下的工作完成。
今天要拍的,是《那些年》最后一个场景镜头。
同时也是整部电影画龙点睛的一幕——
沈佳宜婚礼。